来源:教学教研处 发布时间:2018-05-14 点击:
经典诵读培训感悟
韦春
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要求朗读课文,教师亦将教学目标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不仅是默读,也讲习了出声诵读的重要性。
朗读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语言艺术,是把视觉性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活动。而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怕学生的朗读占用时间,该讲的重点内容讲不完,所以忽略让学生去朗读、自己去理解,代以老师的讲解和分析。这样经常会产生“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的情况,虽然该讲的知识点都讲了,但效果甚微;或者是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停留在表面上,教师本身读不好,起不到示范作用,或是教师自己读得好,但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读得好。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急需接受比较专业的老师的指导。
2018年5月4日至5月6日,有幸去南京参加《2018年江苏省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聆听南京艺术学院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这一次的导师队伍,每一位老师的朗读水平和培训水平都很高,令我们受益匪浅。每一次聆听都有感触,每一次练习都有收获。令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小学生来讲,朗读课文既是读的训练,又是说的训练,多读可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更能间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这次培训活动安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各种文章体裁的朗读。从“诵读表达技巧、诵读基础技巧”,到“现代散文、古诗文、现代诗歌诵读技巧”,再结合“诵读发声训练”,进行“结业汇报”,主办方以专业、全面、系统的培训方式,给了与会学员一场精神、视觉、形体等多方面提升的诵读盛宴。
杜朋老师的讲座令人印象深刻。杜朋老师的讲座主题是“现代散文故事诵读技巧”,分散文和寓言童话两部分。教授内容层理分明,逐级递进,讲解时运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朗读示范。她的朗读极其到位,往往能把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朗读《皇冠体育投注》时,很多人习惯多用面部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欣喜,但杜老师建议,适当低沉的语言也可以将这种欣喜更深刻地表达出来,将欣喜融入到声音当中。从她示范的朗读和点拨,以及本身的自我练习,更让我体会到了,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杜老师的一句话令我尤为赞同:“最深的感情是不会大声去说的,而是放在心里静静诉说。”这种沉之于心的情感,在朗读时不需要大声地嘶喊出来,有时沉抑地低读,可能更会深击人心。每提到一种方法或技巧,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说句实话,在如此专业的老师面前,一向还自诩朗读不错的我,多了几分怯意。每次朗读例句总是小声地尝试着,等听过老师的示范朗读后才知道了自己在朗读上有多么大的差距。这次培训,让我重新定位了诵读的重要性、趣味性、多样性,并对诵读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理论的知识需要不断实践、检验、内化,这使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环节。于永正老师提倡教学前要自己先将课文读得满意了,再给孩子们范读,要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诚然。教师应善于以“趣”引路,以“情”导航。以个人任教的一年级为例,部编课本中的课文多以童话故事为主,情节生动,人物的对话内容较多,最适合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角色,配之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教师从旁指导,最能体现出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感情的把握,做到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参与,这时的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章中的人物,这样读出来的语句必然趣味横生。初读的要求概括讲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初读课文时要求一定要读正确,读准确文章当中的生字、新词的发音,再读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加上学生自己的体会,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当然,朗读时不同的形式、氛围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朗读感受: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诵读、美读、配上乐曲读,等等,既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这次培训中专家声情并茂的范读与适时的指导令我感动,也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优秀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使语文朗读教学工作焕发新的光彩,是我要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语文朗读教学中,针对自己的教学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思想,为我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