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体育投注_软件下载

皇冠体育投注_软件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教师发展 > 专业提升

读书修身  专业提升  幸福分享  成长印迹  

常州行学习心得体会

来源:教学教研处 发布时间:2019-06-05 点击:

一、所见所闻所想

5月31日,我有幸参观了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全员运动 幸福成长 做最好的自己”首届全员运动会、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全员运动”现场交流会。

本次观看的全员运动会既不同于单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比赛,也不同于只求好玩的趣味运动会。全员运动会上,既有学校各个社团展示特色项目,也有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运动项目分组对抗,还有老师、家长、社区的各类舞蹈表演。

上午观看的是钟楼实验小学全员运动会,是由82个班级的学生组成四大方阵,即红、黄、蓝、绿四色队伍,几个鲜艳的队伍在万里长空下大放异彩。腰鼓、素质操、乒乓操、足球操、阳光大课间、社团风采等展示,令人眼花缭乱,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12个比赛项目:60米直道跑、呼啦圈大传递、袋鼠跳、解救战俘、同舟共济、疯狂汉堡包、毛毛虫大转移、旋风跑、夺冠高手、掷远挑战赛、最长绳子、20*150米大接力。社区舞龙队、腰鼓队、柔力球队近300人也参与了活动,奉献了精彩的表演。最后全体师生在幸福的时刻共同演绎了一场视听盛宴——“感恩的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虔诚、恬静、美好的笑容。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黄队以317的高分获得全员运动会最高荣誉的象征——优胜旗。

下午观看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全员运动”现场交流会,该校小学、中学一同参与,分为红蓝两只战队。乐器演奏、书法展示、啦啦队亮相、素质操、最长绳子、空竹炫舞、投包入筐、穿越火线、三门球等等项目应接不暇。在这个赛场上的每一个奔跑者,每一个班级都是一道亮丽风景线。

巧的是我的大学同学刚好是钟楼小学的体育老师,据了解他们钟楼3月至5月,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员运动会先后进行了六次项目展演和整体排练。4000多位师生、4000多组家庭、近百位社区文艺骨干,共同参与。每周两次校内训练,每天自主集合训练,学校操场、公园广场、楼道、客厅都涌动着全员运动的身影。可以想象在阳光与汗水的交相辉映中,他们真正的实行了全员运动。

看完运动会感触颇多,也许正是这样创新突破传统运动会的形式让每个孩子以至于老师、家长都能参与到锻炼中来,才使得学生们各项身体素质让人惊叹不已,这样的运动会不仅加强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更是让孩子们体会到团结奋进、团队合作的精神意义。回想我的课堂,同样是以学生身体素质练习为主,然而好的孩子素质越来越好,原本较差些的孩子依旧没有太大进展,反而对反复的练习充满了排斥心理,而钟楼孩子们的素质为什么每一个都很棒呢?我想这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重视与努力,当然快乐的锻炼氛围也是他们愿意努力的主要原因,本次运动会的每一个项目都十分有趣味性,我在看台看着都跃跃欲试,何况孩子们呢?激发孩子们的练习兴趣真的很重要!如今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一些传统游戏的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校园运动会不应该是强者更强的运动会,相较于其他学校单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比赛,反观我们学校的运动会,也加入不少团体趣味性的比赛内容,但即使这样依然有许多孩子没有参与的机会。也许可以借鉴本次的全民运动会,将学生分成各个方阵,每个方阵分别有各年级代表队,多加入一些大型集体项目,区别于单纯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让每一个孩子都为了夺得比赛的胜利而自发性的积极锻炼。

 

二、活动项目方法、规则整理

60直道跑

1.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让每名学生有机会参加比赛。

2.适合年级:小学3-6年级、中学各年级。

3.参加人数:四年级学生  一共4组   每组20人(10男10女)

4.比赛方法:将某个年级分成几个团队,各队在跑道上的“起跑线”后各成

路纵队站立。枪响后,由各队第一名同学组成的第一组奋力跑向终

点;第一组跑到半程时,由各队第二名同学组成的第二组枪响出

发,以此往复,直至最后一组学生跑完为止。各组的同学按名次计

分,跑在前面的分数高,最后按各队的总分计算成绩。

5.比赛场地:跑道上的60米直道或在平整的场地上画出跑道进行比赛。

6.所需器材:发令枪。

7.裁判人员:发令员2人,每队设1名裁判员。

8.罚分内容:有抢跑和串道的要相应进行罚分(有一人次扣一分)。

9.注意事项:终点裁判要提前进行裁判实习:罚分要力争准确、公正和公平。

 

 呼啦圈大传递

1.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适合年级:一年级。

3.参加人数:设红、黄、蓝、绿4队进行比赛,,每队30左右。

4.比赛方法:听到预备的指示后,全体同学站立,起点的第一人手持呼啦圈,听到比赛开始的枪响后,同学们依次将呼啦圈通过身体,传递给下一位同学,直至到排尾的最后-一人;然后全体坐着再从终点处第一人,依次将呼啦圈通过身体传至起点一人,哪个队先结束,哪个队为胜利。

5.比赛场地:约50 X 60米的平坦场地。

6.所需器材:与比赛团队数相一致的呼啦圈、发令枪。

7.裁判人员:发令员1人,每队设裁判员1人。

8.拓展变化:比赛可以采用站姿、坐姿。

9.罚分内容:手松开扣一分,呼啦圈掉地扣一分。

10.注意事项:间隔距离要合适。

 

解救战俘
1.参加人数:安服装颜色设4队,每队20人
2.比赛方法:每队选出一人作为营救者,手持一个呼啦圈站在起跑线后,其他人站在终点线后的“战俘营”内。发令员发令后,各队的营救者根据自己的弹跳能力向前抛呼啦圈,然后自己跳入圈内,再将呼啦圈从身体上托出,向前进行第二次抛甩和跳跃,直至抛过终点线并跳进去。到达“战俘营”后,一次可以救出一名“战俘”,两人在终点线后进入同一呼啦圈中,再快速跑回起跑线后,然后由刚救回的战俘作为营救者去解救剩余的“战俘”。在前往战俘营的路上,如果在跳跃落地后没能进入呼啦圈或踩到呼啦圈上,必须从上一次的抛放位置重新开始,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援任务的队获胜。
3.比赛场地:在平整场地上画两条间隔20米的平行线,一条为起跑线,一条为终点线,在终点线后画直径为4米的圆圈作为“战俘营”。
4.所需器材:与参赛队数相同的呼啦圈
5.裁判人员:发令裁判1名,其余裁判4名
6.罚分内容:如果两次未跳进呼啦圈,要相应罚1分
7.录取名次及计分:一至四名,安40、30、20、10记入总分 

  同舟共济

1.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和弹跳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适合年级:小学3~6年级、中学各年级。

3.参加人数:设3~4队,每队12人。

4.比赛方法:参赛各队,每队12人,其中6人站在位于起跑线后的垫子上(“船上乘客”),另外6人手抓垫子边缘做“水手”。枪响后,船上的“乘客”同时起跳,“水手”立刻向折返线方向拉船,逐步移位前进。通过中线后,“水手”与“船上乘客”换位,然后继续前进;通过折返线后,12名队员背对背屈臂勾肘围成一圈,用背部挤夹住大海绵垫跑回起跑线(手掌不允许接触垫子),用时短的队获胜。中间如果发生垫子掉落,必须原地重组队形方可前进。

5.比赛场地:画两条相距20米的平行线,一条为起跑线,另一条为折返线;再画条中线作为更换“乘客”与“水手”的标志线。

6.所需器材:与参赛队数相同的大海绵垫、发令枪

7.裁判人员:发令员1人,每队设裁判员1人。

8.拓展变化:可以增加每队的人数,分成多组,以接力形式进行比赛。

9.罚分内容:比赛过程中,如果“乘客”故意离开“小船”或有一只脚在“船”下,将相应罚分

10.注意事项:“乘客”和“水手”在互相配合的前进过程中,要防止“乘客”落

地不稳摔倒。

11.扣分:乘客脚落地扣1分(交换位置除外)

         夹垫子跑时垫子落地扣1分

         夹垫子跑时手触碰垫子扣1分

 

夺冠高手

1.适合年级:中、高年级。

2.参加人数:每个团队大约由10组(骑马,每组为5人)组成,一般由两个团队参加 比赛,也可由3〜4个团队参加。

3.比赛方法:两队学生在比赛场地相隔20米左右的两端的起点线后成横排站立,4人一组。 听到“各就位”的口令后,各队成“骑马”姿势(一学生(骑马人)伏在另一学生 1(马)的背上,双脚站在该同学的双手上,后面两位同学托住“骑马人”的双腿),准备参加比赛。

听到发令枪声后,各个“马队”向对方移动,接触后即开始抢夺对方“骑马人,,头 上的帽子(所谓夺冠)。

被对方摘掉帽子的组自行退出比赛;如果“骑马人”不慎落马,可重新上马参加 比赛。

以还剩有戴着帽子的“骑马人”的队为胜。

4.比赛场地:20〜30米见方的场地。

5.比赛道具:发令枪、和团队标志色一致的帽子若干。

6.裁判人数:10名左右裁判。

7.保护人员:每组“骑马队”至少有1名教师或家长进行保护。

8.罚分方法:对有明显推搡抓挠等危险动作的行为进行罚分。

9.注意事项:此项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事先对参赛的学生进行细致的安全教育,必要时也可考虑戴上手套进行比赛;每个“骑马队”都要安排保护人,需要进行培 训,如果保护人是家长,更需要有事先的培训。

10.扣分:1.骑马人手保护自己帽子扣1分

         2.骑马人拉扯对手衣物头发扣1分

         3.马队成员拉扯对手成员扣1分

 

疯狂汉堡包

1. 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培养许嵩团队合作、沟通能力。

2. 参加人数:4,每队15人。

3. 比赛方法:学生从入场门场后,4个队各自成一路纵队在起跑线后站好,排头

3个学生互相手拉手,用背部夹住一个直径50~60厘米的健身球。

发令枪响后,3人一组迅速合作夹球跑向对面的折返处并绕过标志旗

跑回,回到起跑线后将球交给下一组。以此往复接力,直到本方最

后一组完成比赛为止,先完成的团队名次靠前。

4. 比赛场地:足球场

5. 所需器材:健身球4个。

6. 裁判人员:发令员1,每队设裁判员1,共4

7. 得分标准:第一名20分、第二名15分、第三名10分、第四名5

8. 罚分内容:抢跑的、未在交接区内交接的要罚1

9. 注意事项:赛前做好准备活动,避免受伤;侧向或背向跑时,防止摔倒。 

 

 

掷准挑战赛

1.参加人数:安服装颜色设4队,每队20

2.比赛方法:A团队学生5人各手持一个沙包,成一臂间隔排成几列横队,在准备线后集合。听到裁判“各就位”的口令后,第一排学生迅速跑到投掷线后3米的“投掷预备线”后站立。听到哨声后,各自向前方的箱子内投掷第一排投完后迅速撤到最后一排。此时,第二排迅速站到“投掷预备线”后准备,以此类推,直到全队投完为止,裁判员开始收集投进目标圆圈内的沙包,等待最后计数。

 A团队投掷结束后,则轮换B团队开始投掷,方法同上。

 全部比赛结束后,裁判员统计投进目标箱子最多的团队为胜利。

3.比赛场地:根据三分之一学生能够投进箱子的标准设置投掷距离,宽度30-40米。

4.比赛道具:沙包,发令枪,收集沙包的球框

5.裁判人数:发令裁判1名,其余裁判4

6.罚分方法:越线投掷犯规者,要相应罚1

7.录取名次及计分:一至四名,安40302010记入总分

毛毛虫大转移

1.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快速跪爬能力、耐力和灵敏性等。

2.适合年级:小学1、2年级。

参加人数:设45队,每队30人左右。

4.比赛方法:比赛开始前,各队在起点的垫子前成纵队做好准备,听到比赛的枪声

,第1名队员开始用跪爬的姿势向前爬行,以后的队员按哨声口令

指示依次进行比赛,与其他同时出发的每个队员进行竞速比赛,各

一组的名次分别以第一名40分、第二名30分、第三名20分、第四名10分、

最后以每队的总积分计算各队

名次

5.比赛场地:约50×60米的平坦场地,上面摆放4~5组曲线形的垫子阵。

6.所需器材:垫子、发令枪。

7.拓展变化:在爬行的路线中间可以安排一些钻越的障碍和滚动区域,以增加比赛

的变化和激烈的程度;还可以在整队之间进行比赛。

8.裁判人员:发令员1人,每队设裁判员1人。

9.罚分内容:爬出垫子或未按规定动作爬行要相应罚分。

10.注意事项:赛前要检查垫子,以免有尖锐物体伤害到学生的手和膝盖。 

 

旋风跑

1.适合年级:中、高年级。

2.参加人数:4个左右的团队同时比赛,每个团队由5~6组组成,每组由4-5名学生

组成(比赛共有80~120人参加)

3.比赛方法:各队学生在比赛场地一端的起点线后集体站立。听到“各就位”的口令后,各队第一组4(5)学生横排站立,共持一个长杆置于腹前,准备比赛。听到发令枪声后,各队的第一组学生开始共持长杆奔跑,跑到中间的旗帜时,按逆时针方向做集体绕杆动作(形似旋风),绕过旗帜后继续向前跑,跑到第二个旗帜时,按顺时针方向做集体绕杆动作,绕过旗帜后向回跑,途中还要集体跳过一个低的障碍物第一组学生跑回起点线后,第二组学生接过长杆继续赛跑,以此形成接力。待各队全体同学都跑完后,比赛结束,以结束的顺序(也可以以时间)为名次,决定胜负。

4.比赛场地:30-40米长度,可容纳同时参赛的团队为宽度的场地。

5.比赛道具:发令枪、长杆若干、标志旗、低障碍物若干。

6.裁判人数:每个比赛团队设1-2名裁判。

7.罚分方法:对在起点线之前位置交接杆的、在中途松手离开杆落队的、在比赛中做出危险动作的都要进行罚分。

8.注意事项:此比赛还需要很好的团队配合,需要进行演练和练习;比赛需要有耐力素质,需要在之前的体育课中加强锻炼;各组学生的能力要尽量一致,以保证速度一致。

 

20 x 150米环形跑道大接力

1.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集体拼搏精神和短跑接力能力。

2.适合年级:小学高年级、中学各年级。

3.参加人数:每队20、共80

4.比赛方法:60米和200米起点处设置起跑线,发令枪响后开始接力赛。直道不可以抢道弯道处可以切内道,但传接棒必须在自己的跑到内,最后一组的同学手臂寄上红领巾以示最后一棒。直至比赛结束。

5.比赛场地: 300米跑道。

6.所需器材:接力棒、发令枪。

7.裁判人员:发令组1人,裁判员4

8.罚分内容:如发生跑窜道或阻挡他人等违规行为,扣一分。第一名积分20分,第二名15分,第三名10分,第四名5

9.注意事项:

做好准备活动,变道时教师要进行提醒,防止学生互相碰撞。

 

                                                    张采迪